
传统节日的古诗大全
1、《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zz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 埋怨之际,不忘说出一番安慰自己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崔国辅《九日》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时候,苏轼想着想着,就对月亮跳起舞来,月亮照射下的影子紧跟着人,这样美好的时光,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8、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9、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0、《七夕》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1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明月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那谁是没有睡意的人呢?是苏轼,还是,还有其他的人呢?
12、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4、作为他乡的客人独自身在他乡,每每逢年过节都十分地思念亲人。兄弟在重阳佳节登高,人人插戴茱萸,惟独少了一人。
1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6、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7、 如果想回去就回去呗,但苏轼又不是这样,他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18、 元宵节,观灯、赏月、看戏,异常热闹欢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是赏月观灯,两个节日有什么不一样呢?或许我们现代人会想,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可以放假,元宵节没有假期。那在古代又将有什么不同呢?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所以大家出来庆祝。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最初是称“祭月节”,古代的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一开始是在“秋分”当天进行,但后来就调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以月圆来寓意人的团圆,以此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就如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3)(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20、有关元宵节的:《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1、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22、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