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
1、怕冷、脸色苍白、痰多,秋季天气转凉,风寒感冒也找上门来,可以喝点“葱白姜片粥”,平时喝点也可以预防感冒。先将粳米熬成粥,准备一小段葱白切碎后加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再煮5~10分钟即可。
2、中秋后,天一天天凉,露冷风高,松捎桂子,梧桐已觉冷碧,当年毛滂到此时已经用“晚色寒清入四檐,小花未了烛花偏。锦屏屈曲梦谁边,熏笼香暖索衣添。”这样的句子了。王昌龄当年有《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青漏长。”那是霜降后的景象,现在虽然需要“索衣”了,点熏笼还早。
3、但是,秋分节气要是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会造成即将收获的作物出现倒伏,发芽和霉变。并且,连续阴雨不仅影响秋收,还延误下茬作物播种。所以,农民怕秋分时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像农谚“秋分雨势强,冬天地光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爷。“社”是祭祀土地爷的地方,“社日”是祭祀土地爷的时间。一年中有两个“社日”分别是“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日”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秋分)。
5、今年9月23日9点3分41秒也就是明天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秋分节气。我们现在来看一个节气只不过是一个时间节点而已,不会去想太多。
6、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
7、二候蛰虫坯户的意思是说,小虫子为了躲避凉气,会陆陆续续地把自己藏进洞穴里,并用细土封住洞口,准备过冬。
8、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9、秋分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等长。
10、“床上小熏笼”的意境还是迷人,但熏炉与熏笼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似乎熏炉就是熏笼,先叫熏篝,后叫熏笼、熏炉,熏篝、熏笼的叫法都比熏炉雅。但熏笼是有大小的,李清照的“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玉鸭状的熏炉想必小巧,毛滂也写到过这种玉鸭炉:“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这样的床是什么感觉呢?象牙装饰之床只是比喻吧。元稹的“一朵梨花压象床,空着沈香慢火熏”,夸张,意境还是美。
11、 蛰虫坯户:后五日“蛰虫坯户”。王安石诗云:“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在这里是“培”的意思,虫类受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了。
12、秋分时节,天气给人的感觉,两个字:爽、朗。
13、老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古人总结的经验,“月夕”在秋分前的年份,当年的年景都不太好,庄稼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
14、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15、再过几天将正式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节气了,在古书《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16、秋分之后。根据秋分节气的特点: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简言之,秋分之后呢,气温普遍会有所下降,酷暑天气就会退去。根据我的经验,在我们南方地区,秋分之后,我们骑电动车送娃上学的家长,就需要在早上给孩子套上一件长袖,比如长袖衬衫,爆款外套等。因为早上气温较低,爆款长袖可以防止孩子受凉。
17、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18、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19、秋分的故事(秋分的传说+秋分节气的由来)。
20、当然,现在农业技术要比过去高明得多,有了很好的灌溉和排水设施,还是能够应对的,不会造成大量减产的情况。不过,严重的旱灾和涝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太好的防范措施,损失较大。秋分节气有“三怕”,怕什么呢?秋分怕东风
21、太陽在秋分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晝夜各12個小時。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2、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从秋分开始!
23、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24、“春困秋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疲劳,提不起精神。解秋乏可以喝“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25、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26、按古人的经验总结,秋分时天气还很闷热,接下来的天气也会以干旱为主,缺少充足的水分不利于秋茬种植的作物生长,来年的庄稼收成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就要吃一些发霉的、腐烂的食物。所谓的“人吃黑”就是吃发霉、腐烂变黑的食物。
27、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8、吃下“定心丸”,人们便忙着收,忙着晒。“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然后趁着秋高气爽,晒粮食、晒干菜,晒盐、晒鱼干儿等等。
29、首先,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30、在古代民间,秋分这天除了祭月以外,还有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放风筝和做面雀,吃面雀等活动。
31、秋季是各种瓜果丰收之时,多食水果对健康大有益处,还可预防“秋燥”的产生,但秋季气候渐冷,体质差的人也不宜多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秋季鱼类、肉类、蛋类食品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品的范围扩大了,这时在膳食调配方面要注意摄取食物营养的平衡,注意主、副食的搭配及荤、素食品的搭配,要符合“秋冬养阴”的原则。
32、秋分节气,不但北方,连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秋天,暑热迅速消退。所谓“阴阳相半也,”是指秋分时节天地之气阴盛阳衰,正到势均力敌的程度。与繁茂的夏季比起来,这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人的情绪也容易产生凄凉、抑郁之感。这种“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的代表,是战国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33、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也象征着秋季的丰收之喜。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34、对于江南而言,通常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为什么叫做“木犀蒸”呢?
35、秋分时间点在每年公历9月23日-24日之间。
36、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故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此外,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
37、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较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38、秋分之后。根据秋分节气的特点: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简言之,秋分之后呢,气温普遍会有所下降,酷暑天气就会退去。根据我的经验,在我们南方地区,秋分之后,我们骑电动车送娃上学的家长,就需要在早上给孩子套上一件长袖,比如长袖衬衫,爆款外套等。因为早上气温较低,爆款长袖可以防止孩子受凉。
39、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升散疏泄转向收敛、闭藏,饮食起居也要相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