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1、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2、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3、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4、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
5、 感悟: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于心,而且要从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
6、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7、大意: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8、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9、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11、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12、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3、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4、大意: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15、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原句: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大意: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8、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9、(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0、 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1、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2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3、(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24、(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探访“中华家道”思“快慢”
25、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26、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27、(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8、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29、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0、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较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3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2、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33、(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34、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5、修心为修身成事之本,心若强大,无人可伤,诸事从容。相反,如果忽略了修心,一味追求外界的物质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导致心力憔悴,那即便是取得了世俗的成功,意义和价值也不大。忙中偷闲,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忙碌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也没什么错,但王阳明心学却强调,要在忙中给自己一份闲暇的时间,以此用来修心。如果总是活得忙忙碌碌,那人生就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心胸宽广一些。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总搞得自己郁郁寡欢,记住王阳明的一句话:“心狭为祸之根,心宽为福之门”。心胸宽广,你的世界就比很多人更宽广。保持一颗初心。初心是可贵的,保持初心,就是不造作,不通过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说,保持内心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始终初心不改,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36、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37、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38、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39、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40、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1、(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罗口拜访“中国好人”王三乐
42、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43、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44、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45、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6、比如,你不要想着,背个古诗就是应付考试,是纯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实质意义。比如,你不要想着,学考驾照就是形式,是纯粹的知而已,以后开车的时候再说。
47、(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8、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